广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与中国现代史的有着血肉联系。曾经的红色之光燃遍了竹乡的每一寸田地,涌现了众多的英雄儿女。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93岁之际,记者一行来到广宁,走访周其鉴故居、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其鉴纪念中学等等红色人文景观,采访到了80高龄的游击队老战士、周其鉴的后人,与他们一起回顾了那个硝烟与信仰交织的年代。

采访记者:涂晓峰 殷臣金  张荣杰 莫乃炘 特约记者:林寿智
  • “用鲜血染过的竹,一定有魂。”本土作家李粤庆用这句作为她根据周其鉴的真实故事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竹魂》的结束语。近日,记者一行来到竹乡广宁,走进其鉴纪念中学和周其鉴故居,参观革命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物,了解先烈的成长经历、战斗历程和英勇事迹。其鉴纪念中学位于广宁县县城南街镇,前身为新楼中学,创办于1976年,为纪念周其鉴烈士,于1991年改名其鉴纪念中学。周其鉴光辉一生展厅便坐落在其鉴纪念中学办公楼二楼,展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周其鉴的革命历程。周其鉴外孙杨杰之告诉记者,毛泽东曾称赞广宁农民运动“给了我们做农民运动的方法。”[详细]

  • 广东著名农民运动领袖周其鉴被害已逾86年,其孙辈大多已过知命之年。近日,周其鉴的外孙杨杰之、孙子周建波在其鉴纪念中学接受记者专访。周其鉴四女周若梅之子杨杰之,目前在其鉴纪念中学任教,并担任该校的党支部副书记、支委,同时也是其鉴纪念中学“周其鉴光辉一生”展厅的讲解员。他对周其鉴的革命历程了然于胸,并整理出了一些关于周其鉴的轶事。杨杰之说,周其鉴为革命四下奔走,他将自己的儿女委托五哥周其淞照顾。周其淞对待侄儿侄女如同亲生儿女一般,“周其鉴的6个儿女全部都念过书”。周其鉴的子女中,老大周雪梅、老大周若梅、老五周家德都选择了教书育人,为广宁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详细]

  • 近日,记者来到广宁革命老区,走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回顾了他们的革命历程。据悉,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陈列厅面积600多平方米,馆内设有《粤桂湘边纵队史迹陈列》,分七个部分,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局势与自卫斗争、粤桂湘边区武装斗争的恢复和发展、坚持艰苦的反清剿斗争、展开战略进攻粤桂湘边战略基地的形成、配合南下野战军解放粤桂湘边区等。粤桂湘边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战斗在广东、广西、湖南三省边界地区的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游击部队。其前身是“西江人民抗日义勇队”以及与之会师的珠江纵队。这支队伍活跃在广宁地区,开展了一系列以游击战争为主的武装斗争。[详细]

  • “国梦宏图千手绘,功成果惠全民家”这是广宁粤桂湘边纵队老战士孔德棪写的诗,在全国正兴起“凝聚全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热潮之际,献给“中国梦”的诗词,取名“中华赞”。66年之前,他却因了父亲孔令淦的缘故,“逼不得已”走上了革命这条路,开始了自己用生命书写革命史篇的历程,那一年他还未满十六岁。 如今,还是因为父亲孔令淦的缘由,他仍坚持“书写”革命历史,不过这一次,他手里握着的是一支笔杆子,爱不释手地整理着父亲的亲笔手稿。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一份研究广宁革命历史的宝贵书面资料正渐渐形成。[详细]

    记者手记:在 为期两天的广宁红色之旅,记者感受到三个词:生动、感动、厚重。八十岁高龄的游击队老战士回忆起那段往事,声如洪钟,细致到如何用土炮打击敌人,生动地再 现了粤桂湘边纵队当时战斗场景。周其鉴的两个孙辈,尽管经历了不堪回首的童年,但是他们并没有抱怨反而不断地回馈社会,无论是周其鉴本人,还是他的后人都 让人动容。周其鉴、广宁农民运动、粤桂湘边纵队、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等红色景观,竹乡广宁的红色革命历史十分的厚重,怎样让这份厚重的历史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每个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西江日报报业成员企业 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江网) 版权所有(C)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 粤ICP备09102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