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肇庆
2014>9月17日>
第7期
     导读:沿着宋城二路旁的城墙上朝西边走去约百米,青灰色的城墙上一抹醒目的朱红色顿时令人眼前一亮。一座三层钢筋混凝土仿木式阁楼建筑巍然屹立于前,楼宇顶层的 檐下挂匾示曰:“披云楼”。披云楼一址,以她宋城上至高处的视角纵览整个肇庆城府。从始存之时到新世纪的今天,九百年的沧海桑田使她几番变幻。让我们从她 “前世”与“今生”的蝶变中,了解关于从前的那些肇城旧事。登上端州古八景之一的“披云鹤唳”,足以体味“登斯楼,望城内外,景致尽收眼底”的美感与廓然。

     西江网独家策划 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实习生陈书婷 谭智桐    编辑 莫乃炘

  沿着宋城二路旁的城墙上朝西边走去约百米,青灰色的城墙上一抹醒目的朱红色顿时令人眼前一亮。一座三层钢筋混凝土仿木式阁楼建筑巍然屹立于前,楼宇 顶层的檐下挂匾示曰:“披云楼”。披云楼一址,以她宋城上至高处的视角纵览整个肇庆城府。从始存之时到新世纪的今天,九百年的沧海桑田使她几番变幻。让我 们从她“前世”与“今生”的蝶变中,了解关于从前的那些肇城旧事。

  从始建到说起

  据肇庆文史资料记载,肇庆披云楼雄踞于肇庆府治后的城墙上,前瞰西江,后枕北岭,由于崇楼杰阁,形势插天,故又称“飞云楼”。此楼始建于北宋政和三 年(1113年),端州郡守郑敦义将肇庆土城拓为砖城时所增创,并作匾于楼上,名曰:“披云”,屹为一郡的伟观。在军事用途上,披云楼位于宋城北城墙西段 最高点,可俯视城内、城外的情况,成为当时战争御敌的指挥中心。

  历史上披云楼几经修葺,其中明代的披云楼,前后加厚加高大修六次,保持了三百一十六年之久。直到清代的康熙六年(1667),披云楼才开始圮毁。但 在乾隆三十九年(1744),披云楼不幸被大火烧毁。不久由肇庆府巡道耿平主持修复,可是将旧楼杀其一,披云楼从此由三层改为两层。

  民国十四年(1925),肇庆城墙遭政府开拆,城墙拆矮七尺,惟披云楼属名胜古迹,幸免拆除。

  民国十六年(1927),披云楼又遭大火烧毁。民国二十年(1931),高要县长陈同昶,为恢复肇庆名胜古迹,重新将披云楼修复,但名虽仍旧,楼宇却非旧观了,并将楼辟为图书馆,称“披云楼图书馆”。

  迨至八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披云楼台基沉缩,楼破墙裂,椽歪瓦堕,变成危楼了。

  肇庆市委、市政府为保护宋城披云楼这一名胜古迹,于1984年作出了重建披云楼的决定。现今所见的披云楼乃于1986年破土动工。新楼选用华南工学 院建筑系邓其生副教授的设计图,改图参考宋画《明皇避暑图》殿阁和滕王阁、真武阁、黄鹤楼等造型特点,以宋代《营造法式》施工建成,历史两年,于1988 年封顶竣工。

  端州名景“披云鹤唳”

  据端州文史资料,明代之时,端州白鹤成群,每当鹤鸣树上,楼绕披云,红棉参天,榕荫盖地,登临此境,如入 蓬莱,真美妙极了,自始以后,“披云鹤唳”为端州八景之一。披云楼在清代,也极富盛名,特别是“披云鹤唳”,尤为远近知名。这时的披云楼和白鹤,都受到保 护,以维护这一独特景色。

  民间相传披云楼由七星岩沥湖水底中长眠醒来后的蛟龙龙头幻化而成,所以招来了白鹤。白天,它们成群结队飞往龙顶岗附近的黄塘和波海塘寻鱼觅虾。吃饱 了,再叨回巢中喂幼鹤,披云楼附近的居民,经常可以拾到白鹤掉到地上的鱼虾。晚上,无数的白鹤栖息在披云楼及附近的几棵大叶榕和木棉树上。清晨,它们在披 云楼上空飞舞,欢唱,端州便多了一处景观——披云鹤唳。

  可在民国七年(1919),军阀林虎为高要县长时,竟来一个“煮鹤焚琴”,纵任士兵开枪捕杀鹤群,不到三年,“披云鹤泪”,被破坏殆尽。从此“披云鹤泪”只见楼影,不闻鹤声。如今“披云鹤唳”仍被当做披云楼的典故,用作景区名称,代指披云楼。

  披云楼现状

  据肇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古城墙管理处的林剑清主任介绍,披云楼作为肇庆市的名胜之一一直得到政府的积极维护。由于披云楼主体建筑与宋城墙体相连,因此自2006年宋城墙披云楼段的修缮期间,出于对参观游客人身安全的角度的考虑,披云楼景区一直都是禁止对外开放的。

  今年5月,随着肇庆市拟将本市宋城墙与西安、南京的古城墙一起,联合向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计划动工、宋城墙的修缮工作大部分接近完工以及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观赏需求,现披云楼景区已局部、有限度地向公众开放参观。

记者手记

  登上端州古八景之一的“披云鹤唳”,足以体味“登斯楼,望城内外,景致尽收眼底”的美感与廓然。遥想当年,站在瞭望楼上的军官只见城下兵荒马乱,何见如今繁花似锦、车水马龙?走近古景,走近身旁的历史,或许我们会更加珍惜眼下的美好年华。

往期视点
热点话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西江日报报业成员企业 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江网) 版权所有(C)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 粤ICP备09102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