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加入收藏
官方微博 | 报料热线

本期主题: 包公文化园绿端浮雕墙主创访谈 (第三期)

梁弘健, 毕业于肇庆师专美术系,随后在广州美术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国加州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深造。现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高级工艺美术师,端砚鉴赏专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肇庆市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肇庆市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

郭穗华,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曾任肇庆市群众艺术馆美术摄影部主任,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肇庆市美术界协会副主席、肇庆市名城研究会理事、肇庆市工艺美术协会艺术顾问。

主持人: 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大师网上行。

今年5月下旬作为省级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的肇庆包公文化园正式建成开放。其中在清心园序厅中,一幅长达7米的“包公兴端州”绿端浮雕墙让不少参观者叹为观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这幅巨作的两位主创人,梁弘建先生和郭穗华女士,来为我们分享一下其中的创作故事。欢迎两位老师。

两位老师先向我们观众问个好吧。

我想先请两位老师向我们介绍一下,这个绿端浮雕墙的整体创作情况。

梁弘建: 这个包公治端绿端浮雕墙,是用我们端州端砚石,绿端,是用了五块绿端石(做成的)。因为它的长度比较长,体积比较大,所以呢,一整块就比较难找,我们找了好几个坑口,都没把它找到。后来我们就在那个沙浦,找了一个坑口,就是它出产那个绿端,基本上就是一条脉下来,所以它的那个色彩基本是统一的。又因为高度比较高,是两米,所以呢我们就选了它五块,其中最大一块是三米多,按照我们包公文化园的那个厅的宽度来去衡量这个石头,把它切成其中一块最大的1米65,最小的一块1米35左右,一共是五块拼起来。然后那个绿端的厚度大概是18公分,不到20公分。

我们当时接了纪委建包公文化园的主要单位的建议,然后我们就接了这个任务。这个任务当时的创作就是由郭穗华老师跟我两个为主,刘演良老师作为辅导,作为指导我们三个人去进行作品的创作。然后创作的时候我们大概经过一个多月,创作的时候,我们大概经过了一个多月,就是整个创作时间是一个多月,对,整个创作时间是一个多月。一个多月基本上我们拿出来的稿,因为也找了很多资料了,郭老师就大量翻阅了很多资料,因为包公在端州做官的时候,有很多故事,都要在这个石雕上有所表现。所以呢就翻阅了很多资料,包括了很多事迹,翻了很多资料。然后把这个“渔樵耕读”有关生活这方面的,包括治端,包公在端州做官的典型故事,都放在里面去了。

在创作的过程中基本上领导包括专家对我们比较肯定,所以我们就一稿定音,就是说不用再改了。这个稿子过了之后,因为那个石头很大,也没有时间去看那么大的稿子,按照这个稿子要放大,等一下郭老师再讲一下那个放大稿,我就讲一下我们做那个雕刻这方面的。我们雕刻的单是雕刻包公治端题材雕塑墙,是十几个雕砚的师傅,十几个人任务比较重。当时赶着包公文化园要开幕了要落成了,所以呢就只能是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三个月,这么大型的雕刻,对我们来讲,可能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结果他只给我们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的时间刚好跨,过年春节,所以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加班,白天干完没有时间休息星期天也不休息,三个多月星期天也不休息,每天晚上加班到十一点钟,有时候十一点多有时候十一点钟,就这样。就是这么多人去做一件事情,确实是不容易啊,就只能是这样子。

但是领导也非常关心我们,包括市宣传部部长梁志强,包括纪检书记梁永坤。他们都经常来看、来鼓励、来鼓舞我们,所以我们这次把这件事勉强完成了。就是创作的过程雕刻的过程,在雕刻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是手法的统一,就是当时是两群人,我和李志强的徒弟。两个大师就是我跟李志强去挑选弟子出来,然后因为手法还要统一,所以要经常去看他们,经常跟他们讲怎么去统一手法。大概基本上就是这样。

主持人: 郭老师有没有什么想要补充的?

郭穗华:主要是当时接这个任务很突然,也没有打招呼,开会马上就要点名,还要你十天就要出稿,那时候就觉得有点接受不了,太仓促了。我们搞艺术的都知道,这个磨合过程比较长,但是也没有办法。后来就和梁弘建老师一块,我们两个人一块合作,因为我是06年做这个宋文化的时候,我也接触过一些包公的东西,这一次有地方制的史料专家也在辅导我们。我们就把包公在肇庆的那个,题壁写的那首诗“清心为治本”,那个是真实的,包公在肇庆打了七个井,这些都是史实。办案的一个星岩书院现在在宝月台那边那个地点,还有办好那个民族团结,很多民族题材都凑在一块,就把小的事情一个一个串起来,就组成这么一个大的长卷。

但是领导也非常关心我们,包括市宣传部部长梁志强,包括纪检书记梁永坤。他们都经常来看、来鼓励、来鼓舞我们,所以我们这次把这件事勉强完成了。就是创作的过程雕刻的过程,在雕刻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是手法的统一,就是当时是两群人,我和李志强的徒弟。两个大师就是我跟李志强去挑选弟子出来,然后因为手法还要统一,所以要经常去看他们,经常跟他们讲怎么去统一手法。大概基本上就是这样。

我和梁弘建在美术学院是受过训练的,所以就知道搞这个主题创作很重要的,主要人物一定要很高大,突出他。所以我们就是用了一个大的大包公,那是将近一米八的,还有别的小的故事一组一组的,那个比例放的很小,像这样串起来。这个手法在中国古代,像唐代的历代帝王图都有这样,把皇帝画得很大,随从画得很小,这是个传统的手法,那么我们也用了这个传统的手法来画。

然后在这个景物的穿插上,因为这个人,全部是雕人,第一个不可能,第二个密密麻麻你会看得很不舒服,就是像赶集一样。所以中间我们插了很多岭南的东西,什么木瓜呀芭蕉呀,柿子呀桃呀龟背竹之类的亚热带的东西,典型地表现一下,包公是在岭南不是在北方。中间还插了点梅兰菊竹、渔樵耕读那些农耕社会,很有典型代表的穿插在里头,让它像首歌一样有快节奏也有慢节奏,慢板快板比较好看。最后因为要表现新端州,端州这个地势就是一河两岸,很多山,这时候就要劳烦梁弘建大师,他要动笔就在那边画画画,就把羚羊峡、西江还有砚州岛,他就画得毫不费力,好像几个小时就把大的景物画出来,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一条西江在贯穿着端州,显得这个浮雕很有气势。

我们基本上都是这样,出这个稿就是,刚才你们看的那个原稿,十天出了,幸亏就不用返工,也没有说怎么样。然后再用了一个月,我们把它(一稿)细部放大到跟原石一样大,每条线都要求很准确,因为那些师傅要跟着我们的线来走,我们的线不对他们就会做坏的,那时候就要非常严谨。这一段时间就花得比较长,也比较细致,整个过程基本上是这样。然后一层层雕下去的时候,表面画的线又没有了,没有你又每天的兜里就揣着一支笔,他哪条线给他做没了,你又赶快说补上。这要求你平常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吧,这个还是有技术要求的。

主持人: 好的。那么我想问一下郭老师,在整个绿端浮雕墙的创作过程中,是用到什么样的创作理念呢?是怎么去想到会用这些理念来构思的?

郭穗华:这个因为包公是一个真的人,在肇庆也是确有其事,所以在创作中就跟一些神仙题材不一样了,你不能天马行空。然后还有一个要抓的是岭南特点,有史实,有地方特色。还有人物的疏密穿插,因为包公在肇庆不是审案,跟去开封不一样,他就是为老百姓做好事,把很贫穷落后的端州兴起来了,所以我一直在想,还是以亲民勤政为主。所以包公我自己觉得是比较和蔼可亲的,这种好官。

梁弘建:人文主义,他就是亲民的,有生活气息的。

郭穗华:对,有生活气息,里头就穿插了包裹蒸,那些东西都放在里头。还有梅庵,史料上没有说包公要去梅庵,但是肇庆其实真正跟宋代还保留有关系的,就是梅庵这么一座建筑,我就把梅庵放上去。反正好像也没有说不行吧。

梁弘建:因为当时宋城墙还没有。

郭穗华:还没有宋城墙,所以就不画宋城了,就是突出一个梅庵。这个确实是现在还有的东西、景这些都有。

梁弘建:我补充一点,就是整个创作的理念,还有我们岭南的特点,另外还有我们肇庆的风景,包括羚羊峡、七星岩 ,包括刚才说的梅庵、北岭都有,这基本上一看,那个完整性我们端州都有。

主持人: 好的,那我想问一下梁老师,为什么会选择绿端来做这一个雕刻的材质呢?

梁弘建:因为绿端在我们的端砚中也是一个名石来的,应该说是在全中国,在东南亚都非常有名,在历代都很有名,我们绿端宋代已经很有名的了。当时就考虑到呢,它那个石雕场,因为他在一个厅,在室内,所以我们想,只能选两种,一个是绿端,一个是宋坑。然后绿端更富于色彩,给人家更有一种亲和的力量,就是说去拍照片有色彩在里面,就更为理想。他跟包青天也有联系。就几个因素在一起,所以大家的意见,后来还是统一用绿端了。

主持人: 那么这么大型的一部作品,跟您平常的一些端砚的创作,在工艺方面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梁弘建: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大型的雕刻呢,因为砚台不一样,砚台是浅雕为主的,浅浮雕、浅雕、线雕为主。然后他呢 也是浮雕为主,但是用刀,进去的刀的深度要比砚台要深,然后有些地方,有些手法,还是按照中国传统的雕刻手法。因为中国在古代,石雕的手法,基本上是直刀进去的,他不是这样弯刀进去而是直刀进去,因为他要借助这个石头的力量,所以他要直刀进去,跟端砚有区别。端砚浅雕,用线,只能是立体的,因为他大型,但是立体着来呢,还是半浮雕,基本上是这样。

主持人: 那我想问一下两位老师,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你们觉得哪里是比较困难的部分,或者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梁弘建:最大的困难我们开始主要是找石头,因为石头很难统一,我们找了好多地方,找了好多石头都没办法找到统一的,因为不同的坑石头的色彩不一样。后来就找找找,领导也很关注,都亲自去的,那些领导跟我们一起去找石头。结果去了好几次,最后就找到一个坑,它是刚好就有几块统一,刚好一个石脉出来的统一。所以这个石头我觉得要把它拼起来的东西,基本上要统一才行。这就是一个困难。

第二个困难就是,你在这个雕刻的过程中,手法一定要统一。因为每个师傅的手法都不一样的,每一块,因为五块嘛,每一块石头我们是三个师傅在那里做的,所以是十五个师傅。他们的手法都不一样,要跟他们讲。所以我跟郭老师,我们两个基本上是每天都去,去跟他们讲,去解析他们用什么手法,然后一定要统一才行,这是第二个困难。

第三个就是,拼起来。因为他是一块一块分开去做,分开的时候呢,因为它每一块石头的理解、做法、高低都不一样,那它们拼起来呢,有一个出入,就是不一样,拼起来不平。所以拼起来之后呢,还要修饰,还要去做。

然后还有第四个困难就是,去吊装的时候,装上那个墙壁就是立起来的时候。因为我们做的时候是平,平的立起来的时候有前后高低,也有上下高低,立起来固定之后我们改了好几次,包括那些领导去看也提了很多意见,徐萍华书记也去看了,都觉得因为不平引起了光线的(不足)很严重,所以我们又去改了,经过很多次反复去做。

主持人:郭老师也讲讲你的体验吧。

郭穗华:我碰到的困难是,因为我一直是在纸上面画的,从来没有说在石头上,还要看着自己一张平面的纸变成立体的,产生的变化跟我原来画的不一样,每天都去看自己的画稿有没有走样。刚才说的那个,人不能做坏吧,假如我画了一个很年轻的,他把它做坏了,那只能告诉他,你把它做成老头吧。但是不允许出现一些很大的结构方面的问题,因为我们受的训练跟师傅他们,自小自发的训练有点不一样,是有出入的。他们对人物结构动态的理解跟我们有出入的话,就自己要拼命去调整,或者每天都要去看,哪方面不对了。

有一个还做了那个人的屁股啊,比那个树还高,我是不会处理但是我看出问题了,我就找梁老师,我说你们看看怎么办呢,屁股那么高。他们就马上拿个,把它打掉,就进去了,就是屁股变成在树后面,这就是跟我平常画画确实是不一样,自己也在这里面学了东西吧。

梁弘建:因为它是平面空间,我们雕刻是立体空间,它是不一样的,会有区别,它要转换。但是作为一个搞艺术的,比如说郭老师,其实她也学过雕塑,在学院里面,所以她是理解空间是怎么回事的。

郭穗华:但我做不出来。

郭穗华:还有一个事就是当时我们起稿的时候,梁老师的腿给撞伤了,还要去缝针。缝完针他还要瘸着腿,跑到我的画室去结稿,因为太急了,他又不能说休息。后来就是大约做了一个多月你才去拆线是吧。

主持人: 那的确是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心血才完成了一幅作品。我想问一下两位老师,在这一次合作之前你们就已经认识了吗?

梁弘建:认识。因为我们以前,我们一起在,现在是肇庆学院,肇庆学院美术学院我们一起教过书,做过同事。

主持人: 所以这次合作对你们来说也不是第一次合作。

郭穗华:嗯,比较默契吧。

梁弘建:做这么大型的作品我们是第一次合作,因为艺术这个东西,达到一定修养的时候,它已经是一样的了,就是看问题啊,虽然画的东西,郭老师是工笔,我是写意的山水,然后我也做砚台,其实修养的高度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容易达到默契。

郭穗华:就是整个过程,我也从一个对端砚不怎么了解的,整个过程跟踪下来,自己也是学习了,大概也是懂得怎样完成一件雕刻作品。

主持人: 今天难得可以跟两位大师面对面交流,有没有哪一位朋友有,是有一些问题想要跟他们提问的呢?

提问观众:两位老师您好,听完你们的创作过程后我想问一下,你们有很多位大师一起合作嘛,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过什么分歧,针对这些分歧你们又是怎样解决的呢?谢谢。

梁弘建:分歧是应该有的,因为我们两个对艺术的观念,有些东西还是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作品上面,我们基本上经过讨论就统一了,我们对问题认识的高度,还是比较高。

郭穗华:也是,讲起来就是,因为我画画的风格跟梁老师不一样,他喜欢的那种带一种装饰,带变形夸张,我还是比较写实得多,在这方面我们还是需要两个人来协调。在中间互相沟通 该怎么样更好一点,我主要的责任就是在人物方面。

主持人: 还有哪位网友想要提问的吗?

提问观众:两位老师好,我想问一下郭老师,我也是一位国画爱好者。据我了解的话郭老师一般都以花鸟见长,比较多这方面的画作,很少有人物,这一次为什么会有人物这个主题呢?谢谢。

郭穗华:这个问题倒是,我自己都想不通了。因为我在学院是受过画人物的训练,但是出来工作以后,基本上就是教设计,一个就是工笔花鸟,我不沾人物,因为人物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就是说人物基本功,什么结构啊、动态啊、比例、造型,这个还不是(最难的),还有人物神韵。这个很考人,这一次确实是把我逼绝了。因为你说要画一个包公是很正气的,这个就要想很久包公他什么动态能很正气,但是他又不是皇帝,眼光很坚定但是又觉得不是很凶,因为不是审案,表情这些东西还是要考平常的基本功。

但这两年,报社也约过我的稿。要画一组二十来套的,叫做《西江风情》的每组四张的人物画,当时我不想画,我就发动我的学生画,但是我的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必须要辅导,这样就重新再捡回来一点东西,没想到这一次就用上了。

主持人: 好的谢谢郭老师,还有哪位朋友想要提问的吗?

提问观众:两位老师好,在这一次的“包公兴端州”这个作品之后,请问两位老师还有什么样的合作,在接下来又有什么样的创作?谢谢。

梁弘建:合作如果是有任务的时候还是要合作,有任务有机会还要合作。但一般我们自己要合作可能机会不是很大,因为我和郭老师,我们两个的追求都是不一样的,还是希望以后有机会继续合作。

郭穗华:看看吧,你还有什么任务,你不是回来又完成了一套?

梁弘建:对。就是包公兴端州这个石雕完成之后,我还接了个任务,就是我个人的,端州十景,我们肇庆十景,也是放在包公文化园里面的馆藏,已经做好了,是线雕。

郭穗华:用什么石头?

梁弘建: 用大的花岗岩,不是端石,用花岗岩我创作了这十稿创作了三个月,然后完成,完成之后它现在已经做好了,在包公文化园的馆藏里面放摆着。

主持人: 现在就已经开始在开放展览了?

梁弘建:对,已经开始展览了。但它的十景与包公也有联系的,比如说,包公砌井,还有北岭云寿台,北岭山在宋代有个云寿台,所以跟包公的故事是有点关系的,有几个是有点关系的。所以它的十景不是现在的十景,它以“宋代”的十景为主。

主持人: 很感谢两位老师今天光临我们的大师网上行,跟我们分享包公兴端州绿端浮雕墙的创作趣事,也感谢各位观众的收看。

今天我们的大师网上行就到此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优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82261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