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加入收藏
官方微博 | 报料热线

本期主题: 叶清森与叶可晃 (第五期)

叶清森,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肇庆市文联党组书记。七星岩 挹翠亭、七星桥亭和四会绿道、德庆绿道等四副楹联先后入选由中国楹联学会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编的2008、2010、2011年度《佳联三百副》。

叶可晃, 肇庆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山水画研究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二〇一二年,受聘为北京东方书画院理事、画家。师从著名山水画家、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满维起和著名书画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东方书画院院长汪国新。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又来到这一期的大师网上行节目,我是主持人李丹丹。今天我们请来的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肇庆市文联党组书记叶清森老师和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联委员、肇庆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叶可晃老师,两位老师你们好。

叶清森、叶可晃:大家好。

主持人:两位老师真的很有缘分的,两位都姓叶,叶清森老师是书法家,叶可晃老师是美术家,那两位在工作中是同事,在专业上也是良朋益友。听说之前两位在市图书馆举办了一个叫双叶和风的联展,是吗?

叶清森:这个双叶和风的书画展呢,就是我们的市委常委梁志强宣传部长的提议。其实这个画展我们原来都没有考虑过要搞,但他和我们提起,要我们带个头。怎么带这个头呢,我们想了一想,他的意思应该是要倡导一个正确的文艺批评的风气,所以我们这次书画展主要考虑重点放在怎样去开好一个研讨会。我们免去了一个开幕式,重点放在研讨会。那这个书画展呢,就得到我们文学艺术界,特别是书画界的一些书画家的积极参与,当时到场的人大概有两百人,参加研讨会的有七十多人。在这个会,我当时就开宗明义要大家讲真话,要讲带刺的话,那样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大家都畅所欲言。大家都说了很多很好的话,就是对我们的作品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之后,很多艺术家都表示,很久没有这样能够讲真话的风气,说我们带了好头,所以我首先要感谢常委,也要感谢我们各位艺术家对我们可谓是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叶可晃:刚才清森书记已经将我们这次搞的双叶和风的书画展作品联展的经过讲了,我觉得除了刚才清森书记所讲到的一些情况之外,我觉得这次我们的双叶和风的两人展还有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抛砖引玉。怎样去推动我们肇庆市的书画界呢,就是在合作和文化文艺的推介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刚才书记讲到我们怎样去推动文艺批评,文艺批评在全国范围来讲,大家在批评过程中实际上都是讲好话,就是对文艺作品存在的不足很多人都是一闪而过,没有对一些文艺作品存在的不足的问题达到深层次的探讨或者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所以我觉得这一次我们搞的这个文艺作品展,是对我们肇庆下一步如何去推动作品的展示和开展作品的批评有一点推动作用。

主持人:看到两位老师能够创作出如此潇洒利落,充满生活情趣的作品,我们想了解一下两位老师当初是如何选择书画工作的,或者说当初的初心是什么?

叶清森:对我而言,我对书法的兴趣应该源于刚刚懂事的时候。其实我的父亲就是我书法的启蒙老师,因为当时我们是农村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他就用一些报纸来写字,报纸写完就用玻璃,写了擦擦了写。他写了之后,我也跟着写,然后就引导了我的兴趣。后来出来工作之后就觉得,这是一个高雅的艺术,也是我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书法也是国粹,就这样和书法慢慢走在了一起。我和可晃主席相识在二十年前,我和他的关系可以用四句话来讲,第一句叫做文化结缘,第二句叫做相处交心,第三句就是工作同志,第四句就是艺术同道。我当时还没有认识他,就知道有叶可晃这个人,是怀集的。无论你是从事行政工作也好,还是从事什么乡镇工作都好,都是搞文化的,离不开一支笔,画画、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我就慕名去到怀集,专门去找怀集的一个县的领导,陪我去乡镇去探望他。我和他一见如故。后来呢,我调到文化局工作,我还想办法想把他调到市文化局去。因为其他原因,县的领导没有放他走,所以去不了。想不到后面这么有缘,来到文联一起搭档。所以我和他拍档,我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他工作,是带着敬佩的心情去和他一起合作,带着一种珍惜的态度和他共事,所以我们非常的和谐。96年,我们文联被评为全市的文联单位,97年就被评为宣传文化系先进工作单位,所以我和他拍档非常的和谐。我可以用两句话去代表,这两句话一句是周恩来的一个对联的句,一句是论语的其中一句。周恩来对联那句就是“与有肝胆人共事”,论语那句是“不亦乐乎”,所以我们拍档非常和谐。

叶可晃:这次清森书记讲了很多,由文化这个字讲到我们怎么走进文化的圈子。其实我和他的经历差不多,我也是从小受我的父母影响。因为我爸爸是搞摄影的,所以我读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帮他一起打理摄影过程中的一些事了。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又受到林丰俗和陈永锵的影响。因为当时林丰俗和陈永锵在怀集工作,所以我就有机会从小就受到他们的艺术熏陶,一直得到他们的指点,于是在艺术上有一定的进步。后来我又得到北方几个有名的画家,比如说汪国新,他是画连环画,也画国画的,主要是人物。后来我就跟着他学画连环画。所以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那十年时间,业余时间我都是在搞连环画,除了刚才书记说到的我们要做的行政工作,其他业余时间包括公休的时间,我都是在搞连环画。以前我是周末画报签约的连环画家,搞了十年的连环画创作之后呢,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步不画连环画,又重新画国画了。刚才书记已经将我们两个人认识和艺术上的一些有共同语言的地方结合,这是一种缘分。他刚才讲到在文化局做领导的时候,确实曾经两次上怀集,想动员我到市文化局工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以及领导又不是很想我离开怀集,所以就来不了。后来顾作元常委到肇庆工作,他也和很多人讲了想把我调过来,于是常委两三次到怀集和我们县的领导做工作。最后我们(和叶清森)很有缘分,文化局我们来不了,我们来了文联,一起搭档,刚才就说了能搭档我们很开心,因为我们大家都有这个共同语言,所以就做得非常好。

主持人:原来如此。两位老师能够走到今天的成功,一定是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和汗水,那可不可以和大家讲一下当时学习的一些感悟和心得呢?

叶清森:我觉得呢就对书画也好艺术也好,首先有个兴趣,没有兴趣的话可能就好难学得进去,有兴趣还是不够的,第二个我觉得要有一种自觉,即是文化自觉。比如书法来说,它很多经典的东西,你必须要深入到它经典里面去取、去吸收它的营养,这样才能够拿到它最精髓的东西。有时候我觉得这个经典太多,书法的发展历史,某些人说有五六千年的时间,如果从有甲骨文金文开始,直到现在也有三千多年,就是有很多经典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每个经典都接触,那我们最后就有一个理性,有一个选择,就是究竟要走什么路,这个就要结合自己的爱好、兴趣、性格来做决定。就是讲我们通过深入经典,通过理性的一点选择,力求去避免作品的一种匠气啊,一种俗气啊,一种江湖气啊,使到它能够既深入经典又能出得来,又有时代气息的这样的作品。那这些路是比较艰难的,我所走的路,真正写字写了几十年,但是真正悟到怎样写书法呢,就是这十几年来的事。一个就是刚才所讲靠的自觉,一个就是理性的选择,最后一个靠老师的指点交流。我和他(叶可晃)两个人,虽然书画有分工,但是我觉得同源的,所以有时候我写书法,他提的意见我都接收了,那样我就进步了,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叶可晃:刚才书记讲得非常好。我觉得我们从事书画艺术工作的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就是厚积薄发。所以要想将自己的艺术有一个提升,就必须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去做一些实际的工作。比如说他(叶清森)刚才讲到书法,要提前去临摹古人的一些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我们大家看清森书记的作品,他是临了很多前人的字帖去丰富自己的书画艺术。那作为我们画画的呢,在这方面一个是去学习前人,第二个方面就是要积累生活上的素材。比如说我以前搞连环画的时候,我临摹了大量的连环画,纸张不够我们就用玻璃镜,画完以后就抹了它,抹完又重新画,所以都是通过这样的一步一步去积累、丰富自己,才能够创造一个比较好的作品,一个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主持人: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两位老师多年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已经得到了回报。那么我想问一下,两位又是同行又是同事,相互是怎样去看待书画之间的关系呢?

叶清森:我觉得书画是同源的。怎样的同源法呢,一个同起源,就是起源都相同的。以前在古代的时候,要表达的东西没有的时候怎么办,那就把它画出来。所以有结绳记事,然后发展到以图记事,最后到文字,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它们实际上起源是一样的,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第二个,是书画同心。就是说它们的心灵是一样,它们想要表达中心的东西是一样。苏东波论画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他要表达心中的东西,如果你画一幅画是和现实的东西,比如说我画这束花画得十全十美一样的,这个就不是画了,如果你认为这是一幅画,那你的见识就和小孩子一样了,就是“见与儿童邻”,所以它就要表达自己心中的东西。同样,你搞书法也是一样,你不要能够写字就写字,你要将自己的情感去表达出来。第三个,就是书画同神。神,就是那个精神。大概都是一样的。所以书画有时候,书画书画,画画要用书法的笔法去写,这样这些画才有味道;写书法的有时候要借助画的构图去写,才能够表达一种层次、一种跌宕。所以有人讲写书法有三个层次。小成就是技,技法、技术;中成是法,法则,我们写书法要讲法;大成是成道,道就是艺术了,有时候可以迂回不可言传,这样的一种东西。所以写书法我觉得,书画同源,大概实际上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两个经常,比如说特别有些人需要画的时候,需要我们两个的时候,他写画,我写字,合作送给人家。所以,这个我觉得是同源的。

叶可晃:刚才清森书记讲得非常精彩。我觉得刚才说到书画同源,其实我们中国是先有文字再有画,实际上就是讲先有书法再有画。以前我们的文字,尤其是早期的甲骨文,实际上它就是一幅画,是由一幅画的一个形象演变过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从这个形象的字体形成一种艺术。为什么叫书法艺术,它就是一种从文字演变为艺术,所以就叫书法。书画书画,在我们的很多画之中离不开书法的。刚才书记讲到书法在这方面的一些情况,我觉得是讲得非常好的。但是书法可以离开画,画不可以离开书法,甚至可以讲书法本身就是一幅画。我们有很多画家写几个字,实际本身就成了一幅画。前几天,我们邬老前辈邬邦生搞了一个画展。他有一幅作品就是用书法画成的一幅画,叫做森林,《日出森林》。所以他就是用这两个字去形成一幅画,这幅画是非常精美的,而且很有技巧。所以我觉得为什么说书画同源,这些就是书画同源,一种艺术。

主持人:我想起一句诗是这样的:从来书画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工。刚刚听到两位老师聊天中发现的确是这样啊,那么两位怎么看待现在肇庆书画界的现状,还有以后的发展呢?

叶清森:我想谈谈书法。目前我们肇庆市的书法发展是非常好的,特别是近十年发展比较好,我记得我到文联当主席的时候,我们市的中书委员是四个。我当时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按照我们肇庆市的人口还有肇庆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十年内争取达到二十到三十个委员。现在已经有二十个了,和我当时设想的一样。特别近几年,我们书法的发展更加快,而且这股力量以中青年为主。因为青年人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多,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观念,所以这几年参加全国展的比较多。比如上一年的我们全国十一届国展,广东省入展的有27人,肇庆占了4个,就是七分之一。肇庆的4个之中,封开又占了两个,所以做得非常好。而且这些都是70后、80后,甚至90后,这个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大势。后来怎么发展呢,我觉得,一是要老老实实,要深入经典,要临摹字帖,起码要在我们书法文化精髓里面吸收营养。第二个,要多和人进行交流,就像你们这次办得这样的一个平台也是一种交流,我觉得非常好。交流就包括这样的平台啊、展览啊,还有互相切磋啊这样的。第三个,我觉得还要做一点字外工,字外工是什么意思呢,除了写字还有书法,还要多读一点经典的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啊,那些历代的诗词歌赋这些去充实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就这样出来了。所以我们不仅仅是一个技法的东西,而且要丰富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那我们写出来的作品就可能和一般的不同,就会高明一招。我觉得肇庆的发展应该是这样。

叶可晃:这个是比较好的一个发展方向。因为我调来文联以后,和清森书记一起搭档,十多年来我一直分管书画艺术这个方面。刚才主持人提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我们肇庆书画界今后怎样去发展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就我这十多年在肇庆文联工作的一些体会来讲,除了刚才清森书记所提到的之外,我认为首先就是要走出去。走出去是因为什么原因呢,走出去就是要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前两三年,就是2012年的时候,肖书记就是支持我到北京中国艺术学院学习,所以我通过这一两年时间在北京的学习,接触了很多我们全国各地的书画家,就对我自己艺术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这个是走进去学习别人的,丰富自己的,这个是很重要的方面。那还有一个方面呢就是走出去多和别人交流,将自己的作品摆出去,然后将别人的作品引回来丰富自己,使自己开阔视野,提高那个艺术的水平。还有一个就是刚才书记讲的,我们一定要除了向别人学习之外,自己也要努力。努力是怎样一个努力法呢,就是要多些深入生活,艺术离不开生活。例如有句话叫做“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所以我们很多作品都是要源于生活。源于生活,艺术作品才能够丰富,才能够精彩。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叶清森和叶可晃两位老师今天百忙之中来和我们分享他们的书画心得,今期的大师网上行就到这里结束了,多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优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822619110